张永伟谈汽车产业新征程:电动化与智能化交织下的突破与展望
编者按:
在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跃迁的浪潮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独特的竞争优势重构全球竞争格局。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是产业的观察者、推动者,也是跨界融合的“搭桥人”。新华财经是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双方共同打造“百人会百人谈”栏目,邀请行业权威专家、企业高管、投资人士畅谈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新技术、新趋势、新动能,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期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与新华财经就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阶段进行了深度对话,解码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战略路径,展示充满机遇与变革的产业未来图景。
在这场电动化、智能化与全球化交织的竞速赛中,中国如何以生态聚合打破产业壁垒?中国车企如何以全球“共生共建”破解出海挑战?跨国车企能否通过嫁接“中国技术”焕发新活力?

汽车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由电动化爆发迈向智能化加速
新华财经: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发展日新月异,从2024年的百人会论坛到2025年,市场已经发生不少变化,您对这种速度和变化有什么直接的感受?
张永伟:我们确实一直在参与和推动产业的转型,也在观察这个产业的变化,最近五年是变化最快的发展阶段。第一波变化是2021年至2023年,这是电动化加速爆发时期,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千万辆。
从去年到现在是第二轮变化,这一轮变化一方面表现为由电动化的爆发转向智能化的加速,行业关注的重点变为怎么造出一个更加智能的新能源汽车。
另一方面表现为变化的周期、迭代的速度明显加快,行业每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些新亮点、新技术,甚至是一些新概念。变化周期很短,所以在外界看来,汽车行业一直很“热闹”。
值得一提的是,改变汽车的技术,在中国主要来自汽车之外的一些产业,这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如互联网理念、AI技术、手机通信技术,这些技术生态在中国与汽车产业实现了很好的结合。
尽管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强大的汽车产业,但缺乏强大的消费电子、互联网等业态支撑,所以产业融合跨界程度远不如中国,当下,市场主要看中国和美国的汽车产业与科技产业怎么融合。
AI改变汽车:产业加速融合 聚合智能“三大件”应运而生
新华财经:今年的热词是AI人工智能,AI正在对各个产业进行赋能改造。当汽车遇上AI人工智能,这个行业会出现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张永伟:大家都非常关注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影响。去年,大家讨论的是汽车企业如何使用当时的AI技术来改造自己的产品,改造自己的企业,甚至发展这个行业。
今年思路改变了,因为AI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包括DeepSeek的开源,快速普及了AI技术。所以,大家讨论最多的是汽车企业怎么深度应用人工智能,基于人工智能的思维重新设计汽车产品,甚至变成一个更加AI化的科技公司,从底层实现AI技术理念和汽车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
从一定层面来讲,未来领先的汽车企业,本质上就是一个AI企业。下一步的汽车产品,是一个基于AI,在路上跑的“大智能体”。
新华财经:您此前表示,智能汽车将催生低空出行、具身机器人等聚合型产业,这类产业的外溢效应将如何反哺汽车?
张永伟:这次论坛上,我们提出一个新概念,叫“聚合智能产业”,就是“三合一”或者“三大件”,一个是智能网联汽车;第二个是低空出行技术、低空飞行器;第三个是人形机器人或者智能机器人。
为什么可以“三合一”?因为“三大件”同根同源。
首先,底层技术相通。智能汽车的控制技术和关键硬件芯片、软件技术,都可以应用在低空飞行器上,有的可以用在智能机器人身上。
所以,当把这些技术用在汽车上,在路上跑的就是智能汽车,“升上去”,就是低空飞行器,“立起来”,就是机器人。
其次,技术供应链重合。大量的零部件都可以用在这三个不同的载体上。
“三大件”如何相互赋能?过去,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发展慢,因为技术领先,但制造成本高。汽车行业有3000万辆的年产销规模,规模化带来的最大优势是供应链成本能快速降至可商业化水平,所以智能汽车能够为“飞的”和“走的”这两个“同胞兄弟”提供一个非常适合产业化的供应链。
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反过来又可以给汽车赋能。场景是融合的,汽车可以搭载无人机,实现“陆地出行”和“低空出行”相结合的组合出行模式,无人机可以很好地赋能汽车。未来,车上也会搭载智能机器人,实现伴随式出行场景。
所以,我们把这三个产业“三合一”,称为聚合产业。百人会邀请了三个领域近100家相关企业,组建聚合产业联盟,梳理供应链上哪些零部件可以共用。
对聚合产业这个提法,无论是机器人产业、低空产业还是汽车产业,大家都觉得有意义,很多科技企业都愿意参与进来。
新华财经:这是融合的趋势?
张永伟:融合得很快。到了智能时代就变为产业无边界了,更重要的是管理也是相通的,车、飞行器、机器人如何打通,实现协同管理。今年我们提概念,可能明年大家就变成一家人了。
跨国车企应变:重新定义中国市场在中国,为全球
新华财经:跨国车企在中国,似乎正从一个“技术输入者”变为“中国技术输出者”,如何看待跨国车企在中国的角色变换?他们该如何应对中国市场的压力和挑战?
张永伟:跨国汽车企业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吃的是技术输入的红利,每年导入一些产品,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但是现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特别是电动化、智能化的全球先行,让跨国企业在中国变得不适应,跨国企业在中国正处在一个调整期。
有些跨国企业找到了调整路径,提出“重新定义中国市场”“重新定义中国战略”,这两个“重新定义”体现在跨国企业推动本土化战略时,从过去的只把制造放在中国,转变为更多在中国研发,甚至将中国研发的技术成果反向向外输出。过去叫In China For China,现在是In China For World.
还有跨国企业把过去的跨国公司文化基因,转变成带有更多中国基因的公司,由In China For China、In China For World进一步地变成In China Become China,要变成和中国公司一样有效率、有创新的企业,如此才能适应中国的变化和竞争。
也有部分跨国企业虽然看到了变化,但受各种原因影响,心有余而力不足,“动”起来很慢,不排除其中有企业收缩或者退出。
中国车企出海:千万辆级潜力规模 与海外国家共建共生
新华财经:谈谈中国汽车出海,您预计五到十年之后,中国汽车出海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中,中国的汽车会扮演什么角色?
张永伟:过去,中国汽车出海的主流是跨国企业把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卖到世界去。这几年的新变化是,中国本土企业的产品或者零部件“走出去”。
到电动化时代,由于我们实现换道领先,因此,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出海处在有优势的地位,由过去为别人做转口,变成基于自有技术、自有产业“走出去”,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而且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我们预测,到2030年,我国在海外销售的汽车产品,不论是通过贸易出海,还是中国车企在海外生产的产品,可能会达到千万辆级的规模,这也将是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样一个规模,对国内企业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要适应全球化的新变化。过去大家拥抱全球化,“走出去”相对容易。现在全球化面临地缘政治、关税、贸易壁垒,在这种环境下“走出去”,对企业的要求非常高,从简单的贸易出海,到本土化战略,实现在当地的产业布局。很多国家甚至提出了一些“理所当然”的要求,希望中国车企帮助当地发展汽车工业。
因此,中国车企要由过去的产品输出者、技术迁移者变成产业赋能者,帮助那些国家发展汽车工业,实现共建共生,共同成长。走好这条路任重道远,对过去没有出海经验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既是必然的发展道路,也充满挑战。
文章来源:电动汽车百人会
-
订单突破9000台!全新智己L6预售48小时
“瞬感天幕智能轿车”全新智己L6于4月18日正式发布,开启预售短短48小时,订单突破9,000台,以“高定时尚单品”的超高人气强势出圈!
9小时前 -
宝马发布新世代驾趣概念车预告图 将于2025上海车展首发
日前,宝马发布了一组新世代驾趣概念车预告图。新车是作为动力传动系统和驾驶动态管理技术的验证原型车,采用行业唯一“驾控超级大脑”。新车已在美国的宝马性能驾驶中心进行了终极耐力测试,动力性能设定高达18,000牛·米扭矩。
21小时前 -
将于2025上海车展首发 广汽昊铂概念车Earth大地官图
广汽昊铂日前发布了旗下全新猎装概念车Earth大地车型官图,并宣布新车将于4月23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全球首发。此外,以昊铂HL领衔的全车型产品也将在车展上亮相。
21小时前 -
2025款星纪元ET正式上市,售价17.28万起 开启品牌向上征程
作为星途新能源战略的重磅车型,2025款星纪元ET上市既是星途品牌面对上海车展新能源热潮涌动打响的冲锋之战,也是在新一轮品牌向上征程中按下的加速键
2025-04-20 -
预售价13.28万元起 宝骏享境将于2025上海车展上市
4月18日,宝骏汽车宣布宝骏享境将于4月23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正式上市。宝骏享境已于4月7日开启预售,共推出4款车型,预售价区间13 28-15 58万元。
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