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网欢迎您!

2020大咖讲堂|氢能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路径探讨

作者:田禾 2020-12-11 08:50:00 来源:百人会
  在我国当前氢能产业发展起步阶段,如何在市场端推动氢能应用的落地,促进其商业化路径和规模的形成,以验证和实现氢能源的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等优越性,是氢行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在百人会近期举办的“2020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上,围绕“氢能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路径”主题,与会嘉宾进行了多角度探讨。总体上,大家对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但也对政策方向和商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氢能应用场景及商业化路径

图|江勇飞驰汽车总经理

  未来,要把氢气用好,最落地的是在公交车等商用车领域,这是燃料电池技术切入应用最初的平台。国内从2015年到现在,氢产业发展非常块,但是在应用场景方面不太好。因为前期一直靠政府推动,资本也较少进入,商业路径很难创造。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改变和扩大应用场景,快速的推广和使用。

  一个是政策支持,前期一定要有;其次是如何降低成本,市场不接受,量就起不来;再就是技术创新,需要从制度上去考虑更好的方案,加上配套政策方案。

  商业化路径还需要落实标准体系,否则实施过程中很多部门和环节没有依据推。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明确的推进方向,保证实施速度。氢能的应用场景其实非常广泛。

  燃料电池产业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

图|卢兵兵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目前,全国对氢能产业的应用在不断强化,政策逐步清晰,给行业带来清晰信号。大家也希望通过几年时间,让产业链从零部件端、整车端,包括加氢站、制氢等各个环节都可以达到商业化运作的规模。2030年,一千多座加氢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机会。

  同时,燃料电池应用很广。只要有电的地方,将来都有燃料电池整个系统利用的可能性和空间。氢能未来在下游的运用会非常广泛,后面涉及到的场景会有很多企业参与,包括硬件、燃料电池相关零部件、电池堆和电池系统等。

  还有一些瓶颈:国内目前在电池内部的产品上基本都有能力实现量产和国产化,质子交换膜、电催化剂、碳纸都有突破,但储氢方面的碳纤维还要靠进口。另外,高压阀件的国产化也很重要。

  打造深度国产化的燃料电池电堆产业链

图|欧阳洵北京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内氢能产业进入快车道,首先是国内条件基本具备:尤其过去三四年,一批关键材料、系统集成厂家发展非常迅速。国家出台了氢能奖励机制,央企国企展开氢能布局,各地开展氢能示范应用和建设等,都为下一步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数据。民营企业的活跃,也令资本开始向好。

  其次,不足之处也有,就是国家政策虽然明确,但总的奖励体量和地方细则不太确定。

  第三,前几年政策摸索期调整比较频繁,行业多少有点“疲劳”感。

  第四,国外公司进入国内寻求发展,一方面带来供应链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竞争和冲击,对国内企业是个生存挑战。

  中通客车助力山东氢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示范应用

图|彭锋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在氢燃料客车和物流车方面,中通客车2018-2019年占据了行业50%的份额。在燃料电池方面,潍坊有40台,运行效果都不错。氢原料电堆技术在逐步前进。前年9米的车百公里消耗5公斤,今年12米的车只需要4公斤,大规模推广之后成本会降下来。在公交方面推广的也比较快。目前唯一弊端是氢燃料购置成本太高。

  建议:公交车运行的路况、距离、场景更适合使用氢能,未来的建站也非常方便,燃料电车可以解决将来旅游客车长距离的困点。建议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发挥整车的带动作用。当然,如果企业一哄而上,对未来集中优势资源也是不利的。

  京东物流能源和物流车应用探索与实践

图|许温爽京东物流政府业务部副总监

  氢能源在京东现在主要应用在城市配送这个环节,但是我们觉得不是很必要。因为电动车的电池,包括整车设计比较适合续航在200公里左右的城市配送,但是氢能源适合长途重载。所以氢能源在物流方面还是更适合于摆渡和干支线。当然,后面会定制化做一些工作,但趋势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满足不同的需求。比如,我们发现限制投放车辆的短板就是充电,这就是氢能的发展机遇。

  我们在整个新能源车的选型上主要考虑这么几个因素:整车的购置成本、车辆消耗成本、维养成本、装载能力、出勤率等,目前实际来看,氢能方面可能做的不是特别好,比如在整车购置和车辆消耗方面都比较高。希望整个城市物流的顶层设计中,也有用户对产业生态的参与。

  重整燃料电池分布式供应系统

图|易培云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技术方面讲一下大功率金属板电堆产业化。这次补贴政策出台,非常明确支持中远途。实际现在电堆有两大趋势,一个石墨双极板,另一个是金属双极板。各有各的优势和应用场景。按照规划,2030年实现200万辆车,中国就需要8亿片双极板,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来会成为瓶颈。所以我们认为这条路线适合商业化。国际主流的造车金属双极板也开始推,但原理非常复杂,是个多学科尺度的问题。

  另外,没有一个电堆适合所有场景,对乘用车要求动力性,对商用车更重要的是效率,要节约成本。所以每个场景不一样,电极设计也不一样。除了大批量制造外,还得要智能化。

0
试驾、服务、优惠购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